十五五能源强音:风光氢储协同爆发,2030年绿色版图清晰可见年绿色版图清晰可见
“十四五”收官,我国新能源交出亮眼成绩单:光伏登顶第一大电源、风电装机全球领跑、储能规模暴涨30倍、氢能从试点迈向规模化。步入“十五五”,新能源正式进入“规模+质量”双提升的全面市场化阶段,风、光、氢、储四大领域告别“单兵作战”,深度融合协同发力,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绿色能源根基。
一、光伏:从“主力”到“中坚”,2030年装机剑指20亿千瓦
“十四五”的光伏,完成了从“补充能源”到“主体能源”的历史性跨越。截至今年7月底,全国光伏累计装机达11.1亿千瓦,占总装机的30%,成功超越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。我国光伏全产业链全球领跑,硅料、硅片等四大制造环节产能占比均超80%,PERC、TOPCon、钙钛矿等高效技术不断刷新效率纪录,度电成本十年下降90%,经济性优势无可替代。
“十五五”期间,光伏将向更高质量冲刺。技术上,钙钛矿叠层电池成为攻关重点,天合光能等企业已布局近500项相关专利,目标在现有晶体硅组件基础上再提效4个百分点以上,最终实现28%+的转换效率。应用场景全面开花,“光伏+农业”“光伏+建筑”“光伏+算力”等多元化模式规模化推进,分布式光伏占比将从现在的40%提升至2030年的50%以上。
区域布局上,三北地区的沙戈荒基地将承担70%的光伏装机,东部沿海则密集布局渔光互补项目。全球布局方面,中国光伏将以“一带一路”为纽带,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力量,预计2030年全国光伏装机将突破20亿千瓦,年发电量占比超15%,度电成本降至0.2元/kWh以下。
三、风电:海陆并举,五年累计装机冲刺6亿千瓦
如果说光伏是“地面主力”,风电就是“海陆全能”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我国风电实现了从“资源开发型”到“系统引领型”的转变,累计装机全球第一,海上风电规模占全球一半以上,全产业链实现自主化,从叶片到电控系统均能“中国制造”。
“十五五”的风电,目标再攀新高。明阳智慧能源董事长张传卫明确,2026年起风电年新增装机力争达1.2亿千瓦,五年累计突破6亿千瓦。海上风电、沙戈荒风电、低风速风电三大主战场已做好技术和产能储备,氢、氨、醇等多元化应用场景同步启动。
技术上,风电将向“更大、更智、更融合”迈进:16兆瓦漂浮式机组实现商业化应用,年发电量可达4465万千瓦时;低风速风机单机容量提升至8兆瓦+,同时叠加数字化、智能化技术提升发电效率。行业思维也将从“规模驱动”转向“价值驱动”,聚焦质量与效益,陆上风机价格将降至2500元/kW,海上降至5000元/kW,让风电成为激活市场的重要杠杆。
区域布局上,海上风电以广东、江苏、山东为主战场,西北则打造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,全面释放风电资源潜力。
四、新型储能:从“装得上”到“用得好”,2027年装机目标1.8亿千瓦
被称为电网“超级充电宝”的新型储能,在“十四五”完成了华丽蜕变。截至2025年6月底,累计装机达9491万千瓦,五年增长近30倍,首次超越抽水蓄能,成为仅次于火电的第二大灵活性调节资源,全球占比超40%。技术上,锂离子电池、压缩空气、液流电池等路线齐头并进,我国电池产能占全球70%,电化学储能占比75%,产业链优势显著。
“十五五”的新型储能,核心是“质效优先”。国家明确2027年装机规模达1.8亿千瓦以上,带动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,到2030年装机将进一步突破3亿千瓦。行业已从“政策驱动”转向“市场引领”,从“强制配储”变为“按需配置”,未来关键是跳出“价格战”,提升项目利用率。
技术突破将聚焦两大方向:液流电池循环寿命提升至1万次+,压缩空气储能效率达70%+;同时通过AI技术应用、场景差异化布局、复合储能技术研发,让储能真正“用得好”。区域布局上,长三角重点发展电网侧共享储能,京津冀聚焦用户侧光储充一体化,锂离子电池系统寿命将从6000次提升至10000次,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。
五、氢能:政策护航+全链发力,成为新经济增长点
“十四五”的氢能,完成了从试点示范到规模化破局的转变。随着氢能被正式纳入能源管理体系,“三北”地区聚焦绿氢生产与工业替代,东部沿海主攻技术创新与高端应用,山东“氢进万家”、广东液氢运输等试点稳步推进,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基本成型。
“十五五”的氢能,被寄予厚望成为新经济增长点。国家能源局将从五方面发力:明确发展目标与路径,推动“制储输用”全链协调发展;强化科技创新,支持技术攻关与集成示范;拓展能源、化工、交通、冶金等应用场景;完善标准认证体系;深化国际合作。
技术上,碱性电解槽成本将降至1.5万元/Nm³,液氢运输成本降至2美元/kg,2030年碳税情景下绿氢可与灰氢平价竞争。区域布局上,三北地区承担绿氢生产核心任务,东部沿海打造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,“西氢东送”管道示范工程投产后,将推动氢能产能从12.3万吨/年跃升至240-430万吨/年,工业替代率达15%。
六、技术协同:四大领域深度融合,共筑新型能源体系“十五五”期间,风光氢储不再是孤立发展,而是形成多场景协同格局:
从应用场景来看,2030年风光制氢将占35%,储电调峰占28%,氢基化工占18%,多能互补微电网占19%,四大领域通过技术创新与市场机制双轮驱动,破解高比例消纳、产业链安全、经济性等关键瓶颈。
政策层面,四大领域也将获得精准支持:光伏推行整县分布式市场化交易机制,风电落地深远海管理办法,储能出台独立参与电力市场细则,氢能实施绿氢生产碳排放配额奖励,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。
绿色能源的新时代已然来临,“十五五”的风光氢储将以协同之力,巩固我国在全球新能源领域的领先优势,书写能源转型的新篇章。
返回